您现在的位置是:中部新闻网 > 热点

徽州鱼灯:徽州“鱼”游天地宽

中部新闻网2024-12-21 14:45:16【热点】2人已围观

简介前不久,黄山学院文传学院“古韵新风 传艺绘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歙县汪满田村开展为期四天的鱼灯文化调研活动,了解更多徽州鱼灯传承发展的故事。夏日傍晚,一声轻响,河两岸的路灯和村头大鱼地标都亮了。每

  前不久,鱼黄山学院文传学院“古韵新风 传艺绘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歙县汪满田村开展为期四天的徽州徽州鱼灯文化调研活动,了解更多徽州鱼灯传承发展的鱼灯游天故事。

  夏日傍晚,地宽一声轻响,鱼河两岸的徽州徽州路灯和村头大鱼地标都亮了。每盏路灯上都挂着鱼形灯牌,鱼灯游天暖色的地宽灯光让村庄温馨起来。此刻,鱼汪胜娟家里聚集了一群人,徽州徽州她站在客厅中间,鱼灯游天随着音乐律动,地宽和大家跳起了广场舞。鱼汪胜娟不仅是徽州徽州一位广场舞达人,还是鱼灯游天一位鱼灯非遗传承人,学习鱼灯制作近30年。

  “制作一盏小鱼灯大约需要1个星期。”汪胜娟说。鱼灯的骨架用竹条制成,以铁丝连接,外皮则糊上绵纸,用油彩上色。其中竹骨架的成型工序尤为耗时,要选用笔直而粗壮的竹子,剥去竹皮后浸泡水中,捞起晒上7天后,劈成竹条,再用火炙烤,软化竹条,将其弯曲成想要的形状。

  “鱼头、鱼身的骨架不是常规的椭圆或者长方形,而是鸡蛋形的,上宽下窄,完美模拟鱼的形态。”汪胜娟举起手中鸡蛋形的竹圈解释道。她一手拿着虎钳,一手取铁丝绕在骨架上,钳子夹住铁丝使劲扭起来,将竹圈与竹圈牢牢固定在一起。鱼头、鱼尾和鱼身则利用铁丝圈连接,保证活动自如。

  古人常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此话用于鱼灯也是合适的。“春夏的竹子水分多,易生虫、腐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秋冬时候的竹子来制作骨架。”村民汪华武说,“为方便运输,我们用布代替绵纸做皮。”他将一块白布覆在骨架上,布的边缘被剪成布条状,方便粘合在骨架上。黑色记号笔在白布上勾勒出鱼鳞、鱼嘴、鱼眼睛,再用刷子蘸上颜料着色。“红色、黑色、白色是当地鱼灯传统的颜色,平时看到其他颜色的鱼灯都是客户自己定制的。”五年前,汪华武回到家乡,一门心思做起了鱼灯,传承起了家乡这门手艺。

  每年汪满田村的正月,必定是热闹非凡的。鱼灯在巷弄里、在石板桥上穿梭,从上空俯瞰,便是一条条鱼在村庄游动。汪智红是鱼灯表演队队长,除去每年在村里嬉鱼灯,他还带领队员承接各地的鱼灯展演活动。

  “摸摸鱼头,吃喝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鱼灯工坊里,汪智红高举一只长达近3米的鱼灯,上下起伏,左右摆动。不过两三分钟,汪智红的额头上就布满了汗珠。“嬉鱼灯是要把子力气的,一场鱼灯会短则半个小时,长则1个小时,大型鱼灯分量不轻,一场鱼灯会下来不亚于跑了半场马拉松。”

  嬉鱼灯这项年俗能够保留下来,少不了鱼会的支持。目前汪满田村有6支鱼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是鱼会的斗鱼时间,也是汪满田村人的春节狂欢时刻。每支鱼会都会挑选一名鱼头,带领村民进行鱼灯巡游。“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嬉鱼灯,是那天下了冰雹,还在下雨,我本以为就不会再嬉鱼灯了。但村民们还是出来了,举着鱼灯在村子里巡游。”曾担任两届鱼头的汪春燕回忆。“鱼灯,不嬉不行”,这早早融进了汪满田村人的骨子里。

  《会飞的鱼灯》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的一本传播鱼灯非遗文化、致敬匠人匠心的图画书。绘本有一页插画,一个13岁争当鱼头的主人翁燕子,原型就是汪春燕。今年她已经30岁了。

  “我很喜欢鱼灯,希望鱼灯能够被更多人知道。我目前也在从事和鱼灯相关的工作。”汪春燕在歙县县城创办了“一盏鱼灯”馆。“现在鱼灯展览馆,歙县一家,屯溪两家,都是我牵头办下来的,我们还会去合肥骆岗公园进行鱼灯表演。我想汪满田这条‘鱼’,要顺着新安江,跃出大山,进入更广阔的大海,然后鱼化成龙回到家乡,到时候,汪满田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汪春燕谈起鱼灯时,神采飞扬。

  “徽味浓浓!”“精彩!”8月初在合肥骆岗公园举办的“大黄山,不止黄山”的宣介活动上,徽州鱼灯巡游让不少合肥市民大呼过瘾,一位摄影师拍摄的活动相关视频就被转发近5000条,不少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表达对徽州鱼灯非遗文化的喜爱。因为老一辈的坚守,年轻一辈的赓续,汪满田村这条大鱼,正慢慢游向更广阔的天地。(胡太红)

很赞哦!(9659)